貴州地跨長江、珠江兩大流域,水道分布有通兩江、達兩海的地理優勢:北部赤水河、烏江,出川、渝可通往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走廊;東部清水江、錦江、舞陽河,出沅水入洞庭可至兩湖華中地區;南部都柳江、紅水河(包括南、北盤江),出廣西經西江至廣州可達港澳。這是內陸省區發展水運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。在古、近代,貴州山區陸路交通不便,水道被盡可能地利用,航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對省區疆域開發、社會、經濟和文化進步,起過重要作用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,大力發展交通運輸,貴州航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。
機動船運輸從無到有,已取代木帆船居主導地位。除1924年軍閥周西成曾引進小汽艇“之江”號,在赤水至重慶間斷續航行3年外,貴州機動船運輸一直沒有發展起來,與鄰省差距超過半個世紀。貴州解放后,1954年提出發展機動船運輸任務,組織整治航道,至1957年初,即引進淺水拖船“交通”號在赤水河下游試航成功,前后只經歷兩年時間。此后各河大辦拖駁運輸,雖歷盡艱辛,幾經挫折,但終于取得進展。1965年已有拖船16艘,2480馬力;駁船28艘,2362載重噸;客貨船4艘,266載重噸,282客位,輪駁船載重噸已占全省船舶總載重噸的29.2%。隨著水運工業的創辦和船舶性能的改進,輪駁船進一步增加,大量木帆船也改裝機械動力。1976年,機動船載重噸的比重上升到57.3%,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國家計委撥???146萬元組建化肥專線船隊,共造各類船舶129艘,16690載重噸,10400馬力。至1990年,全省共有運輸船舶3929艘,51047載重噸,8900客位,39331馬力。其中機動船697艘,9294載重噸,8350客位,39331馬力;駁船187艘,32004載重噸,550客位;木帆船3 045艘,9749載重噸。輪駁船載重噸的比熏已超過80%。為適應出省物資運輸需要,從80年代開始,貴州還組建長江船隊14個,共輪駁船70艘,5650馬力,16595載重噸。
白手起家,創辦了本省的水運工業。過去只有木帆船的臨時作坊。1957年底赤水航運辦事處成立船修所(后稱船舶修造廠),次年省交通廳在烏江創辦思南船廠,開始籌劃建造現代船舶。思南船廠由一部汽車運去的“家當’起家,當年即著手動工建造木質拖船,60年代中期已發展成為貴州水運工業的骨干企業。赤水船廠70年代被列為“赤天化”配套項目,投資662萬元擴建,廠房設施和技術裝備躍居省內同行業先進水平,其垂直升降船臺為當時西南地區僅有。集體企業如赤水縣長征航運公司船廠等也有較大發展。船舶建造經歷由駁船到機動船、木質到鋼質、局部設計制造安裝到整體設計制造安裝的過程,已具備設計制造600噸以下各類船舶的能力。1965年后,按照“以船就水”的原則,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注意結合本省航道特點,船舶性能不斷改進。已有16種船型經交通部優選列為全國簡統船型,有的船型為其他省區發展山區航運移植或借鑒., 1966年至1990年的25年中,思南、赤水兩家國營船廠,共造船540艘,19489載重噸,6518客位,工業總產值5973萬元;修船633艘,收入金額583萬元。1981年至1990年間,赤水長征航運公司造船129艘,3456載重噸,3350客位,工業總產值521萬元。
航道得到有效治理,通過能力明顯提高。在古、近代,受技術經濟能力限制,整治工程規模甚小,加以年久失修,至解放前夕,航道基本處于原始狀態,各河險阻踵接,載量受到很大限制。新中國建立后,整治航道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被提到重要地位。50年代,打通舞陽河諸葛洞、清水江結洞、赤水河吳公巖、烏江潮砥、新灘、龔灘等斷航灘險,結束了各河千百年來分段通航、搬灘駁載的局面;并在赤水河開辟出貴州第一段拖輪航道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為發展機動船運輸,分別整治清水江、烏江、都柳江和錦江。70年代為建設“赤天化”,投資927萬元擴建赤水河下游航道,進行多處新開航槽和導治工程,整治后航深、航寬較解放初期增加兩倍,彎曲半徑增加4倍,為運載超限設備的專用駁船進入赤水河創造了條件;烏江新灘進行了內河建設中極少遇到的危巖處理工程,確保航運暢通。改革開放以后,為打通南下通道,北盤江百層以下、南盤江坡腳以下、紅水河蔗香至曹渡河口324公里整治達六級航道標準;又整治赤水河中游河段及清水江下游重點灘險。各個時期還相應建設港口碼頭和助航設施,組織水毀搶修和航道養護。在山區水運工程建設上,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。1990年,全省共通航河流26條,通航里程1922公里,其中機動船航道1270公里,通航百噸以上船舶的航道732公里。另管養赤水河下游川境航道49公里。各河運輸船舶噸位擴大5至10倍。全省有港口碼頭44處,其中吞吐量超過10萬噸(或萬人次)有8處,超過50萬噸1處,共305個泊位。
行業管理日趨完善,專業隊伍逐漸壯大。解放后,貴州首次設置省級航運管理機構,實行省、地、縣三級管理體制。逐步建立規章制度,加強航務、航政管理,組織運輸生產,培育水運市場,開展工程建設,創辦水運工業,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,松散落后、自生自滅的航運業已向現代運輸行業轉變。一支由國營、集體、個體船舶組成的專業運輸隊伍已初步形成。1990年全省有事、企業單位92個,職工約5 200人,其中省屬航運單位3100人??傊?,貴州航運生產力,及其生產關系,新中國建立后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。
航運在各個時期都有重要貢獻。解放初期曾支援人民解放軍進軍剿匪,之后迅速恢復生產,承擔繁重的運輸任務。1953年至1957年,為支援湘、鄂等省救災和津、滬地區的經濟建設,貴州運出大量糧食,當時不通鐵路,公路運輸尚不發達,航運成為主力,5年共運糧食12.61億斤,約占全省外調糧食總量的一半;同期運入食鹽18.56萬噸,占全省進口食鹽總量的46.8%。1957年,全省水運貨運量由1952年的7.92萬噸上升為40.65萬噸,貨物周轉量3575萬噸公里,是貴州航運穩步發展的時期。1958年至1962年,又繼續運送糧食70.7萬噸,外調糧占47%?!拔幕蟾锩眲觼y期間,陸運常有中阻,水運體現出在非常情況下的特殊價值。特別是赤水天然氣化肥廠(以下簡稱“赤天化,’)的建設,水運成為選址建廠的決定性條件和主要依據,由赤水河運入包括335噸重氨合成塔在內的40多件超限設備及其他各類設備,共1.3萬噸,確保該廠建成投產。超限設備是省內陸運條性無力承運的。1978年11月至1990年底,赤水河共運出化肥430.78萬噸,占“赤天化”投產以來總產量的86.1%,有力地支持了工農業生產。僅以每年運往遵義方向的20萬噸化肥計算,水路鐵路聯運,比經赤(水)桐(梓)公路運輸,每年可節省運費千萬元以上。改革開放以后,赤水河、烏江、都柳江的輪駁船已直達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,為擴大開放,加強交流提供了新的條件,1984年至1990年,赤水、烏江兩輪船公司,已向華東地區運出48.6萬噸物資,貨物周轉量6.45億噸公里。南、北盤江、紅水河復航后,促進了沿江經濟的發展。貴州河流大都流經少數民族或貧困地區,航運不僅給農村集市帶來繁榮,而且為居民脫貧致富增加門路,碼頭也多成為城鎮鬧市區或新開集市的據點。1990年,全省完成貨運量78.9萬噸,25264萬噸公里;客運量90.7萬人次,2664萬人公里。與建國初期(1952年)比較,貨運量增長10倍,平均每年遞增6.2%,貨物周轉量增長23倍,平均每年遞增8. 6%。航運已成為貴州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份。
建國60年來,歷次政治運動和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,強勁地推動著航運事業發展,而左傾錯誤,又使航運事業幾遭挫折;貴州解放時接收的是一個百孔千瘡的爛攤子,航運事業的基礎十分薄弱,而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,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。因此,貴州航運事業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,各項工作無不經歷艱苦創業、苦心探索的過程,成績與缺點同在,成功與失敗并存。
50年代來至70年代初,管理機構和體制的頻繁撤并和反復收放,一度追求單一公有制忽視甚至否定多種經濟成份的必要性,“大躍進”中的高指標和“共產風”,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的動亂,對航運都造成負面影響。1957年至1974年的17年間,航運幾起幾落,又回到原來的基點,貨運址幾乎沒有增長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大量增多的礙航閘壩,對航運更是嚴重打擊。據1979年調查,全省有礙航閘壩107處,斷航里程1 007公里,受其影響的有641公里,原有通航河流50條減為23條。像舞陽河、錦江、松桃河等過去航運比較繁榮的水道,都已被閘壩截成數段,行業解體,船只變賣,船員改行,航運徹底衰落。鄰省礙航閘壩也對貴州航運產生嚴重影響。閘壩礙航的悲劇還在于,不少閘壩并未實現自身的目標,卻使航運事業付出沉重代價。
至1990年,全省航道建設投資累計只有7500萬元,平均每公里不到4萬元,無力進行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;而航運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,自身積累甚微,技術更新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有限。加上其他內部和外界的因素,貴州航運在取得較大發展的同時,與其他行業或地區比較,相對滯后。表現在:1990年航道里程中60%還低于六級航道標準,沒有一段航道實現渠化;全省船舶平均載重噸僅13噸,赤水、烏江兩家國營輪船公司平均載重噸也只有156噸;港口碼頭設施簡陋;企業效益不穩定,處境艱難。反映在運輸量上.1990年貨運量比1957年增長不到一倍;在全省鐵、公、水運輸總量中,航運的比重逐年下降,1957年占10.1%, 1965年降為4.3%. 1980年再降為2.2%,至1990年已降至0.73%??傊?,對航運這一傳統運輸方式,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未能更充分地依靠現代技術進行改造,以適應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需要,在綜合運愉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。
新中國經歷鞏固人民政權、恢復發展經濟、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、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和十年“文化大革命”等重大歷史階段,已進入改革開放、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。這樣的歷史背景,賦予本期骯運以豐京的歷史內涵,并從一個側面反映本省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。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,貴州航運雖然經歷坎坷,有起有落,但總的趨勢是在前進,無論成功與失敗,其經驗都是寶貴的財富。實踐反復證明,‘只有從本省社會經濟和航道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,按經濟規律辦事,依靠科學技術,堅持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,從建立和完善綜合運輸體系的角度去給航運定位.航運事業才有可能發展。
河流的水運條件是寶貴的自然資源??v觀世界交通運輸發展的歷史,水運是一種既古老又長青的運輸方式。在鐵路、公路運輸興起以后,水運曾一度低落,但隨著經濟上升到新的水平,又在一定范圍、甚至在更大規模上被開發利用,水運不可能被其他運輸方式完全取代。因此,貴州航運必將和其他各行各業一道步入新的歷史行程,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。